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九宗> 章节目录> 第十二章 有意思的金陵远古史

选择阅读主题:

第十二章 有意思的金陵远古史

作者:右宗棠 | 发布时间 | 2016-11-03 | 字数:3226

我承认,对于我这个学历史的人来说,米大的话一下子把我的胃口提的高高的。金陵这座古城的一切过往一直是我非常痴迷和潜心研究的,特别是那个汉族复兴、万邦来朝、文治武功达到顶峰而又结果却极度悲情的大明王朝,不过说到大明王朝之前,金陵城的前世今生是必须交代一下的。

说到金陵城的历史,那得追溯到60万年前。没错,就是60万年前,我有证据哦!1992年,一群炸山取石的村民在金陵城南郊的汤山采石场附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山洞,里面居然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和牙齿的化石。

经过考古专家的进一步勘探发掘,他们又在一堆烂泥里找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女性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经过严格的技术检验,这个女性头盖骨化石的年龄被确定为60万年。

这和民国时期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几乎处于同一时期,消息一经传出,一时间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而这个女性头盖骨所代表的类人猿种群就被定义为“金陵猿人”,是迄今为止整个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

经过专家的反复研究测定,这个女性死亡时的年龄不超过30岁,死因是严重的头部复合型外伤,最有可能是被其他人用钝器猛击头部或从高处(不如树上或者上坡上)摔下来的,是不是死的有点悲催?

接下来金陵城有证据显示的真实历史就是6000年前的阴阳营文化了,这是在上世纪50年代被几个在这里玩耍的小顽童们无意中发现的。

阴阳营文化的遗址就在我就读的金陵大学东北侧。当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共发现了人类墓葬271座,灰坑三座,灶坑一座。墓葬分布密集,盛行单人一次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未发现墓坑和葬具。

出土的陶器风格独特,以夹砂或泥质红陶为主,盛行三足器和圆足器,部分器物施陶衣,常见饰以牛鼻扳,角把、弯屈足的鼎、罐、盉、豆、钵、碗。石器磨制精美,有穿孔石斧、穿孔石锄、穿孔石刀、石锛和凿。另外还有玦、璜、管、珠和坠、76枚雨花石等玉或玛瑙的装饰品,这其中的雨花石直到今天还是我们金陵城的一大特产,它几乎是整个城市的象征,甚至连城里的一个区都以“雨花”命名,足见雨花石在金陵城眼里的重要性。

当时参与发掘的人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好多阴阳营的死者嘴里都含着一颗玲珑剔透的雨花石,而且死者的头全部都朝向东北方向,嘴里含着的雨花石应该有着某种特别的神秘意义,或许是能够引导逝者的灵魂前往东北某个神圣的地方重生吧!今天来到金陵的游客都会买一点雨花石作纪念,但没人知道。

原来早在6000年前,雨花石就是金陵人的最爱,甚至有沟通灵魂的特殊作用,想想就觉得神奇。

不过那时候的北阴阳营人的住房却有点寒酸,他们居住在带有椭圆形大灶坑的房间里,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和渔猎经济,典型的一群“原始农民”。

根据人类学家对阴阳营原始居民骨骼鉴定的报告,表明死者以青壮年居多,儿童时期夭折的比例也较大。同时骨骼中所表现出的蒙古人种的特征很明显,与金陵现代人的骨髓相比,差别很小,这说明6000年前金陵地区的人类已具有江南人的体质特点,是我们金陵人正儿八经的老祖宗。

好吧,从60万年前到6000年前,金陵城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考古证据可以让我们做出推断,唯一能得出的结论是:在我们脚下的这块金陵大地,是我们华夏民族文明起源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决定了金陵城这几千年来的辉煌历史。不过从6000年前到4000年前这段2000年的时间,金陵城的历史出现了断代,迄今为止也没有什么有力的考古证据。

直到4000多年前,一批来自发达的苏、杭州带的良渚人到达了金陵城南,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还会使用转盘来制作陶器,大家应该记得美国大片《人鬼情未了》里男女主角一起做陶器的镜头,使用的就是这种“拉坯法”。

最厉害的是良渚人对玉器的痴迷,他们能够加工打磨出非常精美的玉璧、玉璜等大型玉器,在死之后,墓葬里出现最多的也就是玉器了,或许和阴阳营人一样,在他们看来,玉器能够引导他们的亡灵!可以说包括金陵地区在内的良渚人创造出了非常先进的史前文明,甚至不输给同时代北方的华夏族人。

非常令人不解的是,后来遍布长江中下游的良渚人突然消失了。不仅仅是在金陵,连他们的老家苏、杭也再没见到他们的遗迹!我们思考一下,华夏族的传说中,4000年前,正是大禹和他的父亲治理洪水的时期,而西方关于诺亚方舟的传说差不多也在同一时期。这显然不是巧合,或许在4000多年前,全球气候经历过一次剧烈的异常时期,导致了欧亚大陆上遍地都是滔天的洪水。

也许是这毁天灭地的大洪水彻底淹没了金陵良渚人和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良渚人的居住地,他们的文明瞬间消失泯灭了!

幸运的是部分良渚人北上融入了华夏族群里,他们对玉器的痴迷也被华夏子孙们继承下来,恐怕小时候每个人都待过刻着自己生肖的玉佩吧?当今世界也只有华夏人才懂欣赏玉器的魅力。

下面就要说到金陵城最有意思的一段史前历史了,那就是最早出现在金陵城的北方贵族集团-----“泰伯实业有限公司”!

在商朝末期,英明神武的周文王姬昌出生了(姜子牙的第一个老板),小小年纪的姬昌表示出了过人的才智,让他的爷爷周太王非常喜欢,后来更是有一只神鸟衔着一份帛书到了姬昌家里,说姬昌以后必封王。

整个周国的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件事,所有人都认定这个男孩将来要成为一代明君!按照史记中的说法,周太王很想传位给姬昌的父亲——季历,这样等到季历死后,姬昌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王位。

但是按照传统,长子泰伯(姬昌的大伯)才是王位的继承人。为了不让父亲难做,泰伯带着弟弟仲雍离开了首都,发誓从此不再回来。泰伯到了哪里呢?没错,他“移民”到金陵城来了。

我们可以还原泰伯当年的艰辛旅程:在为数不多的士兵护卫下,泰伯一行乘坐豪华宝马轿车(当然是马车了)翻过秦岭,沿着汉水来到长江,顺流而下到达现在的金陵城南郊的江宁一带。

此时的金陵城还是大片大片的密林,里面住着少量的野蛮人(“南蛮”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吧),站在江边的泰伯董事长遥望着北方的故乡,或许会潸然泪下,自己从文明的大都会来到一片荒野中,前途又在哪里呢?

追随泰伯南下的人很快在江宁建立了自己的临时城堡,附近的山林中一千多户原住民自愿追随泰伯(当然,更有可能是被武力强迫的),拥戴他为吴王,这就是著名的“泰伯奔吴”典故。

但是在金陵城的西边,与吴国同样在“夏君夷民”模式下建立的楚国日渐强大,吴楚之间抢夺地盘的争夺不断,吴人被迫开始向苏州迁徙,形成了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

虽然吴国的中心最终迁移到苏州去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金陵是整个江南地区最早接受华夏中原文明熏陶的地方,没有之一。

从各种考古资料来看,3000多年前,整个金陵至少有200多个使用有商周特点的青铜器的原始村落,它们密集的分布在秦淮河、玄武湖、金川河、长江两岸。这些村落里的原住民中的一部分是追随泰伯南下的华夏族人。可以说在江南地区,金陵人最早融入了华夏民族的血液!我们“根正苗红”啊!

不过《汉书》里将长江以南一直到越南的原住民统称为百越族。那么原本有着贵族基因的金陵人怎么在汉朝人的眼里成了百越族呢?

《史记》中写的很清楚,泰伯刚刚见到那些居住在山林里的南蛮子时,看到他们一点也不注意“文明礼貌”,老是光着膀子,不穿鞋,也不留长头发,最要命的是身上总是纹些奇奇怪怪的纹身。泰伯是崇尚礼教的周人,看到这些景象,心里不由得叹了口气:果然都是南蛮子!

于是泰伯发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要将归顺他的南蛮人改造包装成像北方华夏人一样,他要在南方建立另一个礼乐之国!

只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南蛮都是散漫惯了的,一下子要让他们记住那么多礼仪规范,脑子都不够用了,于是他们集体反抗泰伯的改革。

也不知道折腾了多少年,最后泰伯觉得既然改造不了,干脆我们华夏人也学南蛮“断发文身”,这样大家也就没区别了。

《史记》中的蛮夷化说法应该是合理推测,现实中当年南下的华夏族人应该经过漫长的岁月才渐渐丢失了华夏人传统,融入到了百越族群里。这就是为什么在汉朝人的眼里长江以南的人全成了外族人的原因。好像有点扯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