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三国秘闻录> 章节目录> 第三十二章

选择阅读主题:

第三十二章

作者:老不看三国 | 发布时间 | 2017-10-04 | 字数:5322

隆中卧龙岗,青山绿水,小溪潺潺。

这个著名的地方就是三国时代著名人物诸葛亮的故居,现在,这里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诸葛亮粉丝很多人来到这里瞻仰诸葛先生的遗迹,希望一睹“中国智慧之神”的风采。

这里虽然早已没有后汉三国的原貌,但是当地政府修葺了新的诸葛亮隐居草庐,并且为孔明先生树碑立像,将他的功绩和事迹刻在了石碑上,这里早已不是隐居的世外桃源,而是一个朝圣的圣地。

我和杨美娜、王雄来到这里已经是25日的7时。

虽然我对于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早已烂熟于胸,对于这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也早已有了自己的认知,但是,当我真正看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千古奇人的遗迹,看到他的雕塑,我还是不免心中充满了敬仰和崇敬,这或许就是所谓“气场”的影响吧。

杨美娜看着诸葛亮雄伟的塑像,感慨道:“这位诸葛亮先生当年肯定是个大帅哥。”

我好奇的问:“你怎么知道?”

“这还用问,你看他的形象,高大而威武,那句诗词怎么说来着?哦,对了,叫‘羽扇纶巾’,你看多帅气。”

我忍不住笑了:“杨小姐,我想你误会了,‘羽扇纶巾’形容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这首诗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句诗词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讲的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在赤壁火攻击败曹操大军的事情,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可是呢,你有一点说对了,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是个大帅哥。”

“哈哈,你看,我没说错吧,女人对于帅哥的直觉是很灵的。”

“历史书上说诸葛亮‘身高八尺,有英霸之气’,又说他有‘逸群之才’‘时人异之’,总之,诸葛亮在当时绝对是一个万人迷级别的美男子,放在现在绝对比那些小鲜肉火。”

杨美娜听着,说道:“刘志,这位诸葛先生不仅帅,而且被称为‘智慧之神’,关于他的故事简直数不胜数,不过呢,我也有疑问,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指小说《三国演义》和历史的差别吧?《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烧博望,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气死周瑜,空城计,能夜观天象,善知吉凶祸福,用兵如神,甚至最后还能用‘七灯续命’,小说中的诸葛亮简直快成神了。但是呢,历史上的诸葛亮恐怕就没有这么厉害了,你是这个意思吧?”

“嗯嗯嗯,没错,就是这个意思,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什么样子啊?也很厉害吗?”

我望着诸葛亮的塑像,说道:“历史上的诸葛亮当然没有小说中写的那么神乎其神,但是,真实的他仍然十分厉害,而且,也更有人情味。”

“哦?这话怎么说呢?”

我看了看杨美娜:“怎么?忽然对诸葛亮感兴趣了?你是先听故事还是先找线索啊?”

杨美娜答道:“我觉得听故事和找线索不矛盾,毕竟我们是要根据历史知识寻找线索,所以假如不了解历史知识,又怎么寻找线索呢?”

“嗯,你说的对,那我就简单的给你介绍一下历史真实的诸葛亮吧。”

杨美娜找了两块青石,她坐一个,让我坐一个,她托着腮帮听我讲,王雄则站在一旁,四处张望着,不知道他在找什么。

我就从诸葛亮家族的起家开始讲起:“我们昨天去的临沂诸葛家族故居,那是汉末琅琊都阳诸葛氏的老家,也是诸葛亮的出生地,诸葛亮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当时正是汉王朝走向衰落的时代。汉代鼎盛时期,人口繁盛,经济发达,文化昌明,军事力量也很可观,这个大一统王朝前后存在了四百年,生活在这个王朝中的人民恐怕未曾想到,有朝一日,他们的子孙后代会遭受人类历史上都罕见的大动乱。而诸葛亮这代人恰恰就是这场大动乱的亲历者。”

杨美娜插话道:“你是指汉末黄巾起义?”

“没错,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再加上汉桓帝和汉灵帝两代君主的昏聩,导致朝廷内部权力斗争加剧,因此,在内外交困之下,汉王朝的基层力量被动摇,社会矛盾尖锐,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当时的青州人张角号称有通天能力,有神通变化,可以救人于病困,数年间,他靠着行医、符咒和图谶等学说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这就是黄巾军最初的形成。”

“我怎么听着和现在的邪教差不多呢?”

“呵呵,杨小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哪一次不是这种形势呢?当时的百姓没有什么文化,不懂科学知识,也没有现在的公民概念,甚至没有现在的国家民族概念,更不会有阶级理论,他们面对官逼民反,面对饥寒交迫眼看就要家破人亡的时候,哪还有什么心思管那些是不是邪教呢?只要能活命,他们可顾不得那么多啊。”

“那倒也是,已经到了反是死不反也是死的时候,那确实没得选择了。”

“这就是陈胜吴广所说的‘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具有普遍意义,黄巾起义自然也不会例外。只不过,这种级别的起义所引发的动乱,往往是一场浩劫。就拿汉末战乱来讲吧,黄巾起义只持续了大约一年,但由此引发的动乱却长达数十年,这期间中国人口锐减了至少了三分之二,北方大片的土地荒芜,城市被毁,说当时的饿殍遍野,十室九空,千里无人并不夸张。大批的流民携家带口流窜在各州郡之间,官军疲于奔命,围追堵截,双方连年厮杀,彼此拉锯,战争期间,百姓被起义军裹挟,又被官军勒索,你读读唐代杜甫写的描写安史之乱的《三吏三别》,汉末百姓的遭遇还不如《三吏三别》时代。你能想象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是怎样的感受吗?而诸葛亮就是出生并成长于那样的时代。”

“战乱倒霉的还是老百姓啊。”

“当然,中国古人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就是这个意思了。”

“那诸葛亮少年时代遭遇了什么呢?他家为什么要从琅琊迁来隆中呢?”

“这就要从曹操屠徐州说起了。”

“曹操屠徐州?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呢?”

“是有关系的,我之前不是告诉过你曹操曾在徐州屠城吗?你要知道诸葛亮家族所处的琅琊在汉末隶属于徐州,也就是说,曹操的大屠杀行为很可能直接影响到了诸葛亮,甚至被诸葛亮亲眼目的,亲耳所闻。曹操对徐州的屠杀导致徐州大量百姓流离失所,被迫背井离乡,逃离徐州。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大概就是那时候带着诸葛亮和诸葛均兄弟离开徐州的。那一年诸葛亮应该只有十一二岁。”

“啊,诸葛亮少年时代还有这样的经历啊。”

“是的,其实很多人据此猜测,诸葛亮成年后跟随刘备而不去投靠当时已经权势熏天的曹操,其中原因很可能与他目睹曹操徐州大屠杀有关,他是对曹操的残暴刻骨铭心,这才终生反对曹,宁死不愿跟随曹操。”

“呵呵,这样看来,曹操也是为他的大屠杀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啊。”

“可以这么说,估计曹操当时也没有想到,当时在徐州民间的一个小伙子将来会成为他和的子孙后代最顽固最难对付的敌人。总之,诸葛亮离开了故乡琅琊,来到了隆中,这里当时是荆州地界,统治这里的人就是汉末诸侯之一的刘表。”

“刘表我知道,《三国演义》提到过这个人,他也是汉室宗亲,这个人好像比较窝囊,没什么才能,他死后他的儿子就投降了曹操,好像曹操还杀了他的儿子。”

我笑了笑,答道:“你这个说法并不确切,历史上的刘表一点也不窝囊。要知道,汉末大乱,当时汉中央委派的地方郡守很多人都被起义军所杀。而刘表被任命为荆州军政长官以后,他几乎是单人独骑来到荆州,很快搞定了当地的反叛实力,稳定了局面。刘表管辖的荆州土地广袤,大约相当于今天湖北和湖南两省地界,通俗点是哦,刘表就是汉末的两湖总督,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两声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你说说,在乱世能有这样水平的人物会是一个窝囊废吗?”

“啊?刘表这么厉害啊?可是《三国演义》把他写的很不堪啊。”

“那是小说虚构杜撰,是为了衬托主角刘备的英明伟大。真实的历史上,刘表治下的荆州经济发达,治安稳定,军事力量也很庞大,北方很多名士为了躲避战火都来荆州避难,一段时间中,荆州的官办高等学府的师生人数和质量一度超越了首都洛阳的太学!你想想当时荆州的文化和思想是多么的活跃,多么的发达?诸葛亮其实就是在这种学术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他接触了一大批当时最优秀的学者和博士,学习了当时最先进的知识,不然的话他怎么会成为后来那个无所不会的神人呢?”

杨美娜恍然大悟:“哦,原来历史的套路这么深?我差点就被《三国演义》蒙骗了。”

“所以说,真实的历史绝不是简单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而是与我们现在差不多的情况,充满了主客观因素,也充满了各种深刻的问题。”

“这么说起来,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刘表,却反要投靠刘备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乱世之中,弱肉强食,刘表虽然并不窝囊,但是他相比曹操刘备这种级别的英雄,还是有很大不足的。刘表安邦定国的能力是有的,但是开疆拓土,统一中国,这个任务他无法胜任。而诸葛亮自幼就抱着一种‘舍我其谁’的理想,他的志向是统一天下,匡扶汉室,建立名垂青史的不世功业。刘表显然无法满足诸葛亮的抱负。所以,诸葛亮最后选择了刘备。”

“刘备为什么会来荆州?”

“这个问题《三国演义》也讲了,小说的内容和历史过程一样。”

“我大概记得一些,但是记不太清了。”

“简单来说,刘备在河北起家,后来到徐州,再后来到中原,他和曹操对抗,屡战屡败,最后失去了全部地盘,带着残兵败将逃离中原,来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认为刘备是个人才,可以利用他抵挡曹操,便收留了刘备,将他安排在防御曹操的第一线新野县。刘备在刘表手下前后七年。”

“那么刘备为什么又想到请诸葛亮呢?”

“这个问题我们要解释就要从刘备和诸葛亮两人的思想变化说起。”

“思想变化?”

“是啊,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他的思想是他行动的根本原因。刘备早年并不是一个很会用人的领导,与《三国演义》中爱哭鼻子的刘备完全不同,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一个性格刚烈,勇猛过人的武将。刘备以讨伐黄巾军立功,被提拔为安喜县公安局长,当时汉中央派下来的监察官吏叫‘督邮’,向刘备索要贿赂,刘备不给,而且一气之下将督邮吊起来揍了一顿。”

“等等,这个故事好像叫‘怒鞭督邮’?”杨美娜问。

“没错,是这个典故。”

“可是,我怎么记得这是张飞的所作所为?”

“呵呵,这又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怒鞭督邮是刘备干的。”

“啊,又被小说误导了,这样看起来,刘备还是个暴脾气啊。”

“是的,可以说是性如烈火。刘备的这个特点也影响了他的用人观念,纵观刘备一生,他都比较喜欢用武力过人的猛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人,但对于文人谋士,他早期并不重视。早在徐州时代,刘备就只信任关羽张飞,而对于那些有新辅佐他投靠他的当地名士文人,他却只是做做面子工作,并没有重用这些人。这导致后来徐州当地的名士对刘备并没有太多感情,曹操进攻徐州,很多徐州当地的名士都跟了曹操,即便他们痛恨曹操的暴行,但却更无法忍受刘备在政治上的幼稚。刘备早年斗不过曹操,和他的用人理念有很大关系。”

“哦,那刘备后来为什么又会主动邀请诸葛亮这种文人谋士呢?”

“这就是刘备的思想变化,应该说,在荆州蛰伏的七年时间中,刘备的政治水平提高不少,尤其在用人观念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开始寻求与名士文人合作。而请诸葛亮出身辅佐自己,恰恰就是这种观念转变的最佳表现。”

“这话怎么说?”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间大约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那一年刘备47岁,诸葛亮27岁。按理说,刘备是汉中央册封的左将军豫州牧,名满天下。而诸葛亮当时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待业青年。刘备主动请诸葛亮其实有点匪夷所思。只有看懂其中的猫腻,才能体会到刘备的思想理念的转变。”

“什么猫腻啊?”杨美娜眼睛都不眨,聚精会神的听着。

“诸葛亮家族在汉朝世代为官,他家族来到荆州后虽然没有了过去的官职,但是人际交情好在,刘表就和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关系很好。所以说,诸葛亮其实是荆州名士圈子的‘圈内人’,是新一代荆州名士的核心人物之一。诸葛亮的妻子姓黄,是荆州名士黄承彦的女儿,这种联姻也加强了诸葛亮与荆州名士的关系。汉代用人最讲究的就是血缘姻亲以及乡土之谊,诸葛亮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整个新一代的荆州名士集团。这就是刘备千方百计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原因,这么说你懂了吗?”

杨美娜想了想,说道:“你的意思是,刘备请诸葛亮不简单是诸葛亮的才能,而是因为诸葛亮所代表的一个荆州名士集团,刘备得到诸葛亮,等于得到了一大批年轻一代的荆州青年才俊?”

“没错,回答完全正确。诸葛亮是新一代荆州名士集团的领袖,这个集团的著名人物包括号称‘凤雏’的庞统、著名的马良、马谡兄弟、以及蜀汉第三代第四代领导核心蒋琬、费祎。可以说,荆州集团左右了蜀汉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命运,是当时举足轻重的政治集团。”

“等等”,杨美娜又打断了我的话,问:“我刚才听到了马谡的名字,这个人是后来被诸葛亮杀死的那个马谡吗?失街亭,挥泪斩马谡?”

“对,就是他。马谡是荆州派中比较有才能的人物,诸葛亮最初很器重他,一心想要把他培养成荆州派未来的领袖,接自己的班。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不用魏延等成名的将军,而违背众人意愿,强行提拔马谡,诸葛亮是打算锻炼马谡,让马谡迅速积累军功,好让他升官成为蜀汉政治核心人物。但是马谡不争气,兵败街亭,损兵折将,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诸葛亮没办法,这才‘挥泪斩马谡’,现在你明白这里面是怎么回事了吧?”

杨美娜又是恍然大悟:“天呐,原来这些历史典故中还有这么多的内幕啊。真是没想到。”

“这些故事都是史书中记载的内容,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原本不足为奇,倒是还有一些史书中没有记载的内容,那才是真的令人无法捉摸,令人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