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隋朝风云> 章节目录> 第005章 诛杀忠良

选择阅读主题:

第005章 诛杀忠良

作者:汴梁杨精 | 发布时间 | 2017-10-08 | 字数:4540

宣帝宇文赟即位,屡次猜忌先帝旧臣,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无辜诛杀数位功勋之臣。第一个遭诛杀的是其五叔父、齐王宇文宪。

宇文宪,字毗贺突,宇文泰第五子,生性通达机敏,有度量。童年时即神色严峻,与四哥宇文邕共学《诗经》、《春秋》,二人都能综合要点,得其旨意。

当初,西魏平定蜀地,宇文泰认为蜀地形势险要,不愿让老将镇守,遂问诸子:“谁能当此重任?”

其他儿子尚未回答,未成年的宇文宪率先请命道:“我愿前往!”。

“刺史当安抚部众,治理百姓,非尔所及。以年龄授官,当归你兄长。”宇文泰见其年幼,并未允许。

“才能有殊,不关年龄大小。如若试而无效,甘心当面受罚!”宇文宪正色说道,一副少年老成之态。

宇文泰大悦,因宇文宪尚幼,并未派遣他去蜀地。后来北周明帝宇文毓即位,遵循先父亲之意,授命宇文宪前往蜀地任职。当时宇文宪年仅十六岁,却善于安抚部属,留心治理之术,诉讼集于一身,受理而不知疲倦。蜀人感激他,为其立碑颂德。不久宇文宪升任柱国。

宇文宪曾与北周权臣、晋国公宇文护交好,受宇文护调遣,多次出兵征讨齐国。及宇文护被诛,武帝召宇文宪入朝,宇文宪免冠请罪。

武帝却安慰道:“天下者,太祖(宇文泰)之天下,朕嗣守基业,常恐丢失。宇文护目中无君,欺凌主上,将图不轨,朕所以诛之,以安社稷。汝与朕本是兄弟,同气连枝,休戚共之,事不相干,为何谢罪!”

“不知皇兄此番召臣弟入京,有何旨意?”宇文宪恭谨地问道。

“朕任命你为大冢宰,前往宇文护府第,收缴其兵符、文书等物。”

宇文宪领命而去。然而因其声势渐隆、威名过重,武帝终不能放心,虽遥授大冢宰之职,实夺其权。

一日,武帝驾临内殿,接见宇文宪的侍读裴文举,武帝告诫道:“宇文护不臣之迹,朝野所知,故朕含泪而诛之,以安国家,以利百姓。昔日魏末动荡,太祖匡辅元氏;大周受命,宇文护执掌大权。积弊已久,习以为常。岂有三十岁天子而受制于人!且近代以来,又有一弊,曾经暂为部属,便礼若君臣。此乃乱代之权宜,非经国之治术。《诗经》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一人者,只可是天子。你虽陪侍宇文宪,不得形同君臣。且太祖有十子,岂可悉为天子?卿宜规以正道,劝以义方,使我君臣和睦、骨肉融洽。勿令兄弟之间互相猜疑!”

裴文举拜谢而出,归以告宪。宇文宪手抚几案,指着心道:“本王之心,公岂能不知?唯有尽忠效命,更无他言!”

建德年间,宇文宪数次率军征讨齐国,斩杀齐将,攻占邺城,降服齐室。宪善于计谋,多有策略,尤其擅长驾驭部属,知人善任,摧锋陷阵,身先士卒,部下心悦诚服,拼死效力。齐人早闻其威望,无不畏惧其勇敢谋略。并州大捷之后,宇文宪领兵长驱敌境,不侵扰百姓,将士无私蓄。北齐亡国后,宇文宪自感威名日重,暗自考虑隐退。

武帝崩,宣帝嗣位,认为宇文宪辈分高、名望重,深忌惮之。时武帝未葬,诸王在内办理丧事,薛国公长孙览(长孙为复姓)总兵辅政,宣帝密令长孙览:“若诸王有异志,奏令开府于智察其动静。”

安葬武帝后,诸王各回府第。宣帝命令于智:“卿到齐王府等候,伺机告发齐王谋逆。”

宣帝又指示宇文孝伯:“卿转告齐王,三公之位,宜归亲属中贤能之人,如今陛下欲以五叔父为太师,九叔为太傅,十一叔为太保,齐王以为如何?”

宇文宪听了孝伯的传话,却说道:“吾才轻位重,常引以为惧。三师之任,非所敢当。太祖时的功臣,应担此任。若专用我的兄弟,恐招物议。”

宇文孝伯回去复命,很快又返回齐王府:“今晚,陛下诏齐王与诸王同至宫内。”宇文宪只得遵命进宫。

当晚,宗室诸王齐聚,宣帝却独召宇文宪觐见。宇文宪被领进宫殿,殿门忽然紧闭,原来宣帝预先埋伏壮士于别室,待宪一到,立即将其抓捕。宇文宪神色不屈,陈说道理,大呼自己无罪。宣帝让于智与宇文宪对质,宪目光如炬,与智对证。

“以齐王今日之形势,何用多言?”于智幸灾乐祸道。

“我位重辈高,一旦至此,死生有命,岂能图存?但以老母(太妃达步干氏、茹茹人)在堂,恐留遗憾罢了!”宇文宪一声慨叹,然后掷笏板于地。宣帝当即命人将其勒死,宪时年三十五。

宇文宪所生六子,除长子宇文贵因病早逝,其余五子一并伏诛。封建时代讲究斩草除根,这种下场并不稀奇。宣帝又杀上大将军安邑公王兴、上开府独孤熊、开府豆卢绍等人,皆为宇文宪亲近之人。宣帝既诛齐王,找不出罪名,故借口王兴等与宪结谋,遂将他们处死,时人皆知其冤。

史臣曰:齐王奇姿杰出,居上将之重,智勇冠世,攻战如神,敌国系以存亡,鼎命由其轻重。挟震主之威,属道消之日,斯人而婴斯戮,君子是以知周祚之不永也!

宇文赟在东宫时,不修法度,武帝数次鞭挞之,故身上伤痕累累。一日,宣帝追恨起挨打之事,就问郑译:“朕脚上杖痕,谁所为也?”

“事由宇文孝伯及乌丸轨引起。” 郑译答道,随即又说起乌丸轨捋须谏武帝之事,宣帝愈发怨恨二人。

乌丸轨自知大祸将至,有亲近之人劝他:“公有功于先帝,襄助铲除宇文护,东讨齐国、南伐陈国,皆功名显赫,进爵郯(tán)国公。却因立嗣之事得罪今上,今上乃心胸狭隘之人,何不外逃以避祸?”

“吾昔日在先朝,申明社稷大计,屡劝先帝易储。今日之事,断然可知。先帝令我为徐州总管,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若欲为自身打算,则易同反掌。”

“正是,公亦可拥兵自守,割据为一方之主!”

“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何况我受先帝厚恩,每思以死效力,岂能因获罪于嗣主(指宣帝),便欲背德于先朝。只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乌丸轨大义凛然,慷慨陈词,心知自家性命难保,唯有引颈待戮而已。

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宣帝念及旧恨,下诏令内史杜虔信至徐州杀乌丸轨。

内史中大夫、昌国县伯(伯为伯爵)元岩,字君山,刚正耿直有器量,以名节自许,遂不肯在诏书上署名,宣帝不悦。元岩随后觐见宣帝,摘下朝冠叩拜,三拜三进。

“你要与乌丸轨结党吗?”宣帝怒声斥责道。

“臣并非想与他结党,正恐陛下滥诛忠臣,失天下之望!”元岩正色答道。

宣帝盛怒之下,令宦官抽打其脸,并将元岩免官,废黜在家。

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亦直言极谏,劝宣帝赦免乌丸轨,宣帝大怒,欲并治罪,又体谅其正直无私,才放过他。

宣帝遂诛乌丸轨,轨在朝为官,忠诚宽恕,兼有大功,忽以无罪被戮,天下知与不知其缘由者,无不哀伤惋惜。

话说宣帝派人诛杀乌丸轨,同时又遣人至马邑,赐宇文神举鸩酒。宇文神举,乃宇文泰同族兄弟之子。神举早年丧父,气量早成,族兄安化公宇文深很器重他。及长,神情倜傥,志略出众,仪容卓异,眉目疏朗,仪貌魁梧。

宇文神举曾追随武帝东征北齐,北伐突厥;又镇压反叛、平定稽胡(匈奴别种),使稽胡重新归附北周。神举善于辞令,博涉经史,尤工骑射。临戎对寇,有勇有谋。居官称职,每著声绩。兼好施爱士,以雄豪自居。故得身兼文武之职,声彰中外,百官无不仰其风范。

神举平定范阳后,威声甚振。宣帝忌惮其名望,兼有宿仇,遂遣人赐以鸩酒。

见使者携带鸩酒至,神举面色从容地接住,并对使者说道:“陛下为太子时,我曾向先帝言其罪过。及陛下即位,荒淫无度,我唯恐大祸临头,心中常不自安。然而生死有命,凡事有因必有果,早知不免一死,我既无愧于心,死而无憾!”

然后,举起酒壶豪饮数口,高声说道:“好酒!请代我谢过陛下!”未几倒身而毙,时年四十八。

有一人,虽未遭宣帝诛杀,却间接因宣帝而死,此人名尉迟运,吴国公尉迟纲次子,少时强壮,志在立功。宇文赟在东宫,亲狎谄佞,数有罪失,武帝于朝臣内选忠信刚正者以辅佐之,以尉迟运为右宫正。

建德三年,武帝驾幸云阳宫,又令尉迟运与长孙览辅佐皇太子居守。俄而卫王宇文直起兵作乱。直,字豆罗突,宇文泰第六子,武帝同母弟,为人浮薄诡诈,贪狠无赖。宇文直率其党羽袭击肃章门。长孙览大惧,逃至武帝巡行之处。

当时尉迟运恰在肃章门,见叛军突至,运无暇命令左右,亲自用双手紧闭城门。宇文直党羽与尉迟运争门,砍伤运手指,运手虽流血不止,仍闭门拒守。宇文直等人不得入,乃纵火烧门。

尉迟运担心大火烧尽,叛军得进肃章门,乃命人取宫中材木及床等以益火,更以膏油灌之,火势转炽。久之,宇文直不得进,只得退兵。尉迟运率领留守之兵追击叛军,宇文直大败而走,遁逃至荆州,周军将其俘获,免为庶人,囚于别宫。不久,宇文直又图谋反叛,武帝遂诛杀宇文直及其十子。

事后,武帝夸赞尉迟运道:“是日若无卿据守,宫中已不守矣。”遂授尉迟运为大将军,将宇文直的田宅、妓乐、金帛、车马及什物等均赐予运,不可胜数。其后,尉迟运进爵卢国公。位以才升,爵由功进,当之无愧。

宣帝即位,尉迟运数次进谏于宣帝,帝不能纳,反而疏忌之。当初,尉迟运与乌丸轨、宇文孝伯、神举等皆为武帝所亲待,乌丸轨、孝伯等屡言太子赟之短,神举、运亦有参与,宣帝对他们愈发怨恨。

及乌丸轨被诛杀,神举被毒死,尉迟运大惧,私下问孝伯:“吾等必不免祸,为之奈何?”

“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为臣为子,知欲何为。且受先帝委托,侍奉今上,本徇名义,谏而不纳,焉能贪图活命?足下若为身计,宜远离我!”孝伯答道。于是二人各行其志。

尉迟运请求宣帝,出任秦州总管,宣帝应允。然而至秦州后,尉迟运仍惧怕不免一死。不久,因忧惧过度,遂病逝于秦州,时年四十一。

那宇文孝伯,乃北周皇室远支,承袭父亲宇文深安化公之爵。孝伯与宇文邕同月同日生,仅比邕年长一岁,宇文泰甚爱之,养于自己府第内,孝伯与邕同学。武帝即位,孝伯入朝为右侍上士,侍奉武帝读书。

武帝曾对孝伯说:“卿之于朕,犹如汉高祖与卢绾(wǎn)①也。”乃赐以十三环金带。自是恒侍武帝左右,出入卧室,朝廷机务,皆得参与。孝伯亦竭心尽力,无所回避。

建德六年,武帝每次车驾巡幸,常令宇文孝伯居守京师。其后武帝北讨,至云阳宫,病情加重,命驿站急召孝伯赴云阳宫。武帝执其手说:“朕自知此病必无救,以后事托付君。授卿为司卫上大夫,总宿卫兵马事,立刻疾驰入京镇守,以备异常!”孝伯受命而出。

宣帝即位,忌恨齐王宇文宪,意欲除之。宣帝对宇文孝伯说:“若卿能为朕除掉齐王,当以齐王官位相授。”

“先帝遗诏,不许滥诛骨肉。齐王,陛下之叔父,既是近亲,又有大功,社稷重臣,国家栋梁。陛下若妄加刑戮,微臣又顺旨屈从,则臣为不忠之臣,陛下为不孝之子!” 孝伯叩头谏言。宣帝闻言不悦,渐疏远孝伯,乃与于智、郑译等秘密策划。

见宣帝荒淫日甚,诛戮无度,朝廷典章废弛紊乱,无复纲纪,孝伯频繁恳切劝谏,皆不见从,更被疏远排斥。

宣政元年(578年)九月,稽胡反叛,宣帝令孝伯为行军总管,跟随越王宇文盛讨平。次年,孝伯率军归来,宣帝将杀之,托词齐王之事,责备道:“卿早知齐王谋反,何以不言?”

孝伯对答道:“臣知齐王忠于社稷,被小人陷害,横加罪名。臣以为言必无用,所以不言。且先帝嘱托微臣,唯令匡扶陛下,今谏而不从,实在辜负先帝。以此为罪,臣甘心服罪!”

宣帝闻言十分惭愧,低头不语,后命人将其推出,赐死于家。时年三十六。

乌丸轨、宇文神举、尉迟运均死于大成元年二月,宇文孝伯亦死于同年,武帝股肱之臣一时尽灭,周朝国祚焉能长久?!

及隋文帝杨坚受禅践极,以为孝伯及乌丸轨皆因忠心而获罪,并令收葬,复其官爵。杨坚又曾对高颎说:“宇文孝伯实为周之良臣,若使此人在朝中,我辈定无措手之处。”

(注:①卢绾,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好友,且二人同日出生。儿时,卢绾与刘邦同在马维先生的“马公书院”读书。刘邦当泗水亭长时,卢绾常随之出入左右。)

汴梁杨精 说:

※几乎死于同时※ 乌丸轨、宇文神举、尉迟运均死于大成元年二月,宇文孝伯亦死于同年。 宇文赟:“影视剧里异姓兄弟义结金兰,总是说‘不求同年同月同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四人沆瀣一气,整天想把我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我做了皇帝,岂能轻饶?自然要让他们几乎死于同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