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浮生略记> 章节目录> 浅谈“认识”

选择阅读主题:

浅谈“认识”

作者:河杨 | 发布时间 | 2021-04-08 | 字数:2251

浅谈“认识”

人的认识,决定行为;人的行为则是决定社会与人生前途的主体因素。这大约便是王阳明的“心学”宗旨所寓的内容。

历史资料说:火车和铁路作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成果之一,最先出现在产业革命的故乡英国。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又于182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鸦片战争以后,1865年,一个名叫杜兰德的英国资本家,在北京宣武门外修筑了一条长仅一里的铁路,试行小火车,意在劝说清政府同意外国人修筑铁路的要求和计划。孰料铁路修成后,“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几致大变”,不得已负责京师治安的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卸,群疑始息”。(李岳瑞:《春冰室野乘》)

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建了淞沪铁路,全长30里,运行正常,搭客载货,一时营业兴盛,但未几出现了重大伤人事故,引起舆论哗然。清政府即以28万两白银高价购回,全数拆毁,用船运至海上,抛弃海底(其实,并非是“抛弃海底”,而是运往了台湾,搁置多年,后来又运回来,都成了废铁)——资料来源,网络。

看了这篇资料,令我感到人的认识真乃是新事物的障碍。“铁路”,如今是人们公认的关乎国计民生的运输大动脉。当时为何遭遇了这样的命运呢?主要是人们的认识造成的。当时,人们对铁路与火车都不了解,甚至认为修铁路是“破坏风水”。传说,咸丰皇帝曾询问得道的高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清朝可能灭亡?高人说:“要想清朝灭,大路造成铁(铁路);死树开白花(电线杆上装瓷瓶),铁龙盘天下(架设电线成网)。”可见,当时连高人对铁路之类的新事物也持排斥态度。清朝政府听了这些蛊惑,哪肯让修筑铁路?而且火车在运行时又可能发生“重大伤人”事故;又由于那铁路都是西人修造的,当政官员们以“守土有责”为己任而禁止修造。归根结底一句话,都是思想意识没有跟上客观现实的原因。

以上说的是铁路,而且已经是 “陈旧”的历史了。而在不久的过去,我们这里修建205国道,当时的人已经自诩是新形势下的人了,居然也出现了“如出一辙”的情况——现在人们都知道,交通枢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可是就在那时候,人们却没有这样的认识,只是守着陈旧的观点,要保护自己眼前的利益。

人们的认识,是根据环境变化的,总难脱离已经存在的观点。205国道行走路线,虽然是在政治运动再三运作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仍然因为守旧的原因,居然是一波三折。虽然没有了“风水之说”,而守旧观点依然妨碍着新道路的建设。

205国道经过芜湖市境内,最初的方案是从芜湖县的埭南径直到南陵县城。而且,在起始处的埭南,已经修筑了一公里多笔直、宽广的路基。如今这段路还存在着,两旁都长着高大的树木,而路基上却荒草萋萋。这是因为当时的芜湖县委书记T D B认为,这样的路径,他芜湖县要损失许多土地,硬是叫停了工程。T D B的作为,当时被芜湖县人民普遍颂扬。

于是,国道又改道从石硊过河,经繁昌的新淮、新林、平铺到南陵县城,这一路倒是没有许多良田,而多是小山。可是当时的繁昌县委认为,这样繁昌会损失许多土地,虽然多是荒山,却也是土地,于是,也没有同意。

最后,205国道只好顺着弯弯曲曲的“芜湖到南陵公路”走去。为了便于行车,取值了许多弯道,填掉了许多大湖大塘。耗资巨大,形成了如今的205国道路。

国道修通以后,南陵县沿线人民生产生活大幅度提升。原来与普通农村一样的农户普遍有了现代化的环境。特别是沿途的小镇,都繁华起来。最著名的是南陵许镇,原来只是一个渡口,三户小店,现在的发展,几乎与县城类似。当地普通农民都从田间来到镇上,甚至许多距离国道较远的农民,也到国道边买房,找工作,做现代城镇居民。而先行计划路线处的环境,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也有所进步,可是,却不能“脱胎换骨”地变化,与205国道沿线环境比较,真正是天壤之别。

南陵县本来是个戴着帽子的“贫困县”。自从有了205国道后,不仅沿线经济发展了起来,县财政在不久的时间里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到了这个时候,原来国道走向地的人们才发现,本来“守土有责”,被颂扬的官们,当时虽然尽到了“责任”,而他们的做法,和人们当时的认识,原来竟是“思想陈旧,跟不上发展要求”的保守行为。

人们的行为,取决于自己的认识,而决定认识的因素,便是对事物的意识。实践中,人的意识是很难做到中肯与正确的。不是做得超乎寻常,就是落后于事实,难以走上正确的轨道。要是走的对了,就会光辉灿烂;走错了,只会进入幽暗的环境。

无数事实证明,选择所走的路,在选择时,前途像是不怎么明朗。但是,只要是丢掉幻想,面对现实,量力而行,就可以进入理想的境界。如果存有对未来超乎现实的幻想,则这条路就算正确,也会走不通。其付出的努力,在具体的检验中,则会成为荒唐的举措,因而得不偿失;反过来说,如果过于保守,则会被事实所抛弃。

人的认识是非常科学的东西,能掌握多大程度,便会成就多大的前途。一个人的青春期,是决定其终生走向的时期。我有个同年,长得非常标志,又聪明能干,年轻时被人们称作是标准的小伙子。正因为这样,在选择伴侣时他非常苛刻,许多好姑娘欲与之成家,都被嗤之以鼻。这样几年以后,姑娘们都有了家庭,而他仍然是孤家寡人。光阴忽忽,年复一年,如今已经到了古稀的年纪,他却需要国家“孤寡照顾”来生活。这就是他的孤傲认识所形成的结果。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为鲜见,用以总结个人前途,应该是很好的借鉴。

综上所述,大到国民全体,小到个人自己,人的认识问题实在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实事求是,端正态度,让认识符合实际,是社会大众与自己必取的慎重选择。

河杨 说:

“认识”其实就是个人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自己的言行,因此具有正确的认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