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第九十五则 修筑农村公路造福于民

作者:河杨 | 发布时间 | 2021-09-23 | 字数:1318

第九十五则 修筑农村公路造福于民

广袤的农村,本来没有所谓的“公路”,只有自然的“人行路”。其实,只要是人人都可以走的路,都应该叫做公路。而这里所说的公路,是指宽阔、平坦,可以行驶机动车辆的路。

圩区都是自然的水田,水田都有保存水的泥土田埂,这些田埂同时便是人们行走的路。因为圩田阡陌相连,从这个自然村到那个自然村,便从这些田埂上通过,路便是弯弯曲曲的埂。当庄稼收获后,田空了出来,人们老是从田里直接通过,叫做“超近”,常常将田中间踩出大路来。由于多是泥路,又常常有水,不是走长路的人,总是赤脚行走,因为这样既方便又利索。

人们走这样的路,常常受田主人限制。如果田主人将做田的物资临时摆放在田埂上,行人必须避让。如果田主人将烂泥弄到了路上,或者灌水时淹没了田埂,则行人必须赤脚通过。有的田主人顾及行人走路,会将田埂培阔一点;也有的为了自己的田面积略微大一点,竟将大路削得很窄。

圩区多是马肝土,风晒干燥后像铁一样坚硬,遇水又稀烂如糊。晴天还算好走,下雨后便一陷多深。特别是阴雨连绵,道路上的烂泥便被践踏得像面糊,无论是穿胶鞋或者是赤脚行走,总是弄得腿部下半截泥迹斑斑。老人和孩子行走更加吃力。

由于行人践踏和天雨冲刷,大路坍塌很快。大路边的田主人必须年年修筑田埂,不然,田里将关不了水,当然也算修筑了道路。

因为没有车辆通行,道路都是狭窄的人行路。因此,一切物资运输都必须人工肩挑驼运。每当人们建造房子,材料的运输总是扫荡着路边的庄稼,当稻子成熟时,挑柴禾、驮竹子,常会将沿路的稻谷扫落许多。因此,大路边的田块人们并不喜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镇公社成立了板车队,板车开始应用。为此,东圩村后大路加宽至可以行板车。

学大寨时,公社征集全体劳动力去山区修水库,说水库修好后,可以保证圩区稻田用水。九十年代初,当局为了兑现“水库里水灌灌圩田”的诺言,从东圩村后的大路沿线修建“灌溉渠”,顺渠也修筑可以行汽车的公路。公路宽四米,灌溉渠宽两米。泥巴公路修通后,便停了下来。十年以后,才将公路铺上了红土和石碴,算是砂石公路了。因为水库里水根本无法下圩田,水渠则完全被废弃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投资修建农村公路。2005年,这条“灌灌渠”旁的公路被浇筑成水泥公路,直到此时,东圩附近才算有了比较规范的交通道路,

各自然村的道路本来只是自然的土路,有的地方仅仅可以通过大型农具。手扶拖拉机普及后,才修了“行走拖拉机”的泥巴路,长期的车轮碾压,形成了深沟,并且常年积水,非常难走,人员集中的村庄,都是举步维艰。

国家在修筑农村公路的同时,还修筑“联村公路”,将各自然村的自然道路进行着改造、开拓,也都铺成了可以行走机械车辆的水泥路。这些联村的水泥路,都与大公路相通。东圩村因为1997年修筑了比较标准的村路,国家在其路面上又加筑了水泥,于是,东圩村上最早通上了平坦光洁的水泥公路。

农村地大面广,历来的交通道路只是因便就简。由于各种矛盾和资金财力的原因,农民自己建筑规范交通,特别是铺设水泥道路,是不可思议的事。现在人们出门,无论天晴下雨,只需穿平常的鞋子就可以了。而且大多数人家,车辆可以直达门口。农村人出行,与城里人已经相差无几了。

国家投资建筑农村交通,真正是造福于民。

河杨 说:

农村道路历来都是泥土小道,开放后,政府对农村基本建设大力投资,建筑了农村公路网。这些公路,都是水泥道路,农村人有了方便的出行道路。